和李德裕房公旧竹亭闻琴
郑澣 〔唐代〕
石室寒飙骛,孙枝雅器裁。坐来山水操,弦断吊遗埃。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柏学士茅屋
杜甫〔唐代〕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
Object moved
Object moved to here.
注释
Object moved
Object moved to here.
译文注释
Object moved
Object moved to here.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而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鹤注:依旧次,编在大歴二年。盖寄诗在先而题屋在后也。顾宸注:公过末士茅屋,羡其立品之高,读书之勤,故题其茅屋如此。按诗言读书以取富贵,于末士尚不相似。黄氏谓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鳌《杜诗详注》:末士茅居旧有藏书,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下截承上。杜诗近体有两段分截之格,有两层遥顶之格。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聨;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两截体。今用遥顶,亦变化法耳。又中间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诗体也。
黄生曰:旧疑此诗不似对末士语。今考《寄柏末士诗》及《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始知其说,一则云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末士,亦奔波,叹彼幽居,载典尔,萧然暴露依山阿。一则云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山居精典尔,文雅涉风骚。是末士乃柏大之叔父。柏大之山居,即末士之茅屋,末士奔波之所载,即柏大山居之所精。二诗语意互见。此诗则合而言之,勉其子弟。而本其父兄以为劝言勤苦以取富贵尔。叔父业有前效,则年少积末之功,安可少哉。
赠苏味道
杜审言〔唐代〕
北地寒应苦,南庭戍未归。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胡兵战欲尽,虏骑猎犹肥。雁塞何时入,龙城几度围。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方期来献凯,歌舞共春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夜宴南陵留别
李嘉祐〔唐代〕
雪满前庭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 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诗的第一句“雪满前庭月色闲”,点明了节候与时间。雪满前庭,正当冬令。为什么许多送别诗的背景都是冰雪满径的隆冬?是什么理由催促人们在这本来不利于远行的季节踏上征程?这其中的奥秘是不难发现的。残腊将尽,春气欲来之时,正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年节到来之际。合家团聚,共度佳节,成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难怪那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总会留下许多人匆匆的足迹。
“月色”二字。说明别宴在夜间举行。雪满前庭,当然月色也满前庭。月光与雪光交辉。好一个银装世界!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无人去赏,也无心去赏。一个“闲”字,流露出多少惋惜与感叹!
回乡意切,归心似箭。本应趁着这皎皎的月光,日夜兼程地赶路。然而,“主人留客未能还”。盛情难却,只好暂留一宵,领受主人的盛宴,也领受主人的盛情。
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本来是令人欢快的。然而诗人却发愁了。“预愁明日相思处”,他不为今宵而愁,而是为明日而愁。世界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明日必然要踏上孤独的旅途。明朝一别、匹马孤身,说不尽的相思,走不完的山路。一句“匹马千山与万山”,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诗虽短短四句,但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特别是把别宴的欢乐与意想中别后的凄苦对照起来写,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伤蒋校书德山
黄滔〔唐代〕
谁到双溪溪岸傍,与招魂魄上苍苍。世间无树胜青桂,陇上有花唯白杨。秦苑火然新赋在,越城山秀故居荒。如何万古雕龙手,独是相如识汉皇。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段觉归杜曲闲居
许浑〔唐代〕
书剑南归去,山扉别几年。苔侵岩下路,果落洞中泉。红叶高斋雨,青萝曲槛烟。宁知远游客,羸马太行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