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萧远雪夜同宿
张籍 〔唐代〕
数卷新游蜀客诗,长安僻巷得相随。
草堂雪夜携琴宿,说是青城馆里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南楼望月
皎然〔唐代〕
夜月家家望,亭亭爱此楼。纤云溪上断,疏柳影中秋。渐映千峰出,遥分万派流。关山谁复见,应独起边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李峤〔唐代〕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兖州孟都督
韩翃〔唐代〕
少年亲事冠军侯,中岁仍迁北兖州。露冕宁夸汉车服,下帷常讨鲁春秋。后斋草色连高阁,事简人稀独行乐。闲心近掩陶使君,诗兴遥齐谢康乐。远山重叠水逶迤,落日东城闲望时。不见双亲办丰膳,能留五马尽佳期。北场争转黄金勒,爱客华亭赏秋色。卷帘满地铺氍毹,吹角鸣弦开玉壶。愿学平原十日饮,此时不忍歌骊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赴使泷峡
张九龄〔唐代〕
溪路日幽深,寒空入两嶔。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夕鸟联归翼,秋猿断去心。别离多远思,况乃岁方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荔枝图序
白居易〔唐代〕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注释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wéi)盖,叶如桂,冬青;华(huā)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zēng),膜如紫绡(xiāo),瓤(ráng)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ǐ)酪(lào)。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团团:圆圆的。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冬青:冬天是绿的。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实:果实。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红缯: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绡:生丝织成的绸。瓤肉:果肉·。莹白:晶莹洁白。醴:甜酒。酪:奶酪。去:消失。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参考资料:
1、 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1-142
2、 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1-192
译文注释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wéi)盖,叶如桂,冬青;华(huā)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zēng),膜如紫绡(xiāo),瓤(ráng)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ǐ)酪(lào)。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团团:圆圆的。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冬青:冬天是绿的。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实:果实。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红缯: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绡:生丝织成的绸。瓤肉:果肉·。莹白:晶莹洁白。醴:甜酒。酪:奶酪。去:消失。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参考资料:
1、 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1-142
2、 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1-192
赏析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作者先从大处着笔,“荔枝生巴峡间”点明荔枝的生长环境,接着便从细微处对荔枝本身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体说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这段用比喻描绘荔枝的文字:“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里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对荔枝产生具体的印象。“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以感知的东西,获得对荔枝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一个比喻自然妥帖,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而对色、香、味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特点,仅用“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加以简要说明。最后点明作画时间、作画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