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岑参 〔唐代〕
山阴老僧解楞伽,颍阳归客远相过。烟深草湿昨夜雨,
雨后秋风渡漕河。空山终日尘事少,平郊远见行人小。
尚书碛上黄昏钟,别驾渡头一归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岑参
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 413篇诗文 ► 0条名句
习池晨起
皮日休〔唐代〕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晚次淮阳
张继〔唐代〕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香炉峰
徐凝〔唐代〕
香炉一峰绝,顶在寺门前。尽是玲珑石,时生旦暮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谭远上人
贾岛〔唐代〕
下视白云时,山房盖树皮。垂枝松落子,侧顶鹤听棋。清净从沙劫,中终未日欹。金光明本行,同侍出峨嵋。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怀吴中冯秀才
杜牧〔唐代〕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译文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长洲苑外草木萧萧,回首旅途,只觉山水辽远岁月遥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至今都没有忘怀,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参考资料:
1、
古今诗文选析[M]. 1981.04.第241页
注释
长洲苑¹外草萧萧²,却算游程³岁月遥⁴。
吴中: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¹长洲苑: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之地。在今苏州市西南。²萧萧:风吹草动的声音。³游程:即旅程。⁴遥:远。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mù)烟秋雨过枫桥¹。
¹枫桥:地名。在今苏州西郊。为当年作者送别冯秀才之地。
参考资料:
1、
古今诗文选析[M]. 1981.04.第241页
译文注释
长洲苑¹外草萧萧²,却算游程³岁月遥⁴。
长洲苑外草木萧萧,回首旅途,只觉山水辽远岁月遥遥。
吴中: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¹长洲苑: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之地。在今苏州市西南。²萧萧:风吹草动的声音。³游程:即旅程。⁴遥:远。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mù)烟秋雨过枫桥¹。
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至今都没有忘怀,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¹枫桥:地名。在今苏州西郊。为当年作者送别冯秀才之地。
参考资料:
1、
古今诗文选析[M]. 1981.04.第241页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抒情小诗,此诗通过回忆以前与友人冯秀才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大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视觉纵深感和心境沉重感。
诗一开端,诗人便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把读者带到“时间中的图画”和“图画样的空间”中去,大大地增强了视觉的纵深感和心境的沉重感。“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是写诗人的眼前景与此时情。“长洲苑”,在今苏州之南,太湖之北,是吴王阖闾曾经游猎的地方。这自然写的是空间。“萧萧”,形容草木摇落的样子。苑外草枯,既扩大了空间的范围,又表现了时间的变化。一句话,不但把发生在遥远的岁月里的往事,突现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而且把诗人独立苑中、无语凝望的神情,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
大概那年送别冯秀才,正是深秋的季节,所以诗人蓦然见到草木摇落,不禁屈指计算起“游程”来,这才记起那已是遥远的岁月了。于是把往日之情与今日之思交织在一张友谊的丝缕中,生动而形地表现出他们之间的脉脉深情。“游程”,是空间;“岁月”,是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句诗中,时空交错,今昔互映,有效地扩展了诗的境界,丰富了诗的意蕴,加深了诗的情感,这便是“时空交感”的艺术效应。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真正的友情,是不可能被流失的时光所淡化的。此句是写诗人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岁月虽然是那样的遥远,但当年依依握别的情景,却至今历历在目。
趁着向晚的暮烟,顶着淅沥的秋雨,走过寂寞的枫桥,奔向遥远的他方,这情景是永远不会在世人的记忆里淡化和消失的。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花一点笔墨去描写自己如何伫立着、凝望着,直至冯秀才的瘦影消失在那暮烟秋雨之中,仅仅用一“过”字,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面,却分明地浮现在读者的脑际。“枫桥”,在苏州市的西面,不少诗人都写过它。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一作张祜的作品,也是题作《枫桥》的。因为冯秀才在“吴中”,所以这首诗中出现的地名,都是“吴中”的名胜。“别时”与“至今”是今昔的对映;“过枫桥”是空间的转换,它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要知道,时间与空间,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也是一切艺术形象赖以附丽的基本形式,所以总结古典诗歌的时空艺术设计,是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