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花
元稹 〔唐代〕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不畏辛夷不烂开,
顾我筋骸官束缚。缚遣推囚名御史,狼藉囚徒满田地。
明日不推缘国忌,依前不得花前醉。韩员外家好辛夷,
开时乞取三两枝。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贞符
柳宗元〔唐代〕
於穆敬德,黎人皇之。惟贞厥符,浩浩将之。仁函于肤,刃莫毕屠。泽熯于爨,pP炎以浣。殄厥凶德,乃驱乃夷。懿其休风,是喣是吹。父子熙熙,相宁以嬉。赋彻而藏,厚我糗粻。刑轻以清,我肌靡伤。贻我子孙,百代是康。十圣嗣于理,仁后之子。子思孝父,易患于己。拱之戴之,神具尔宜。载扬于雅,承天之嘏。天之诚神,宜鉴于仁。神之曷依,宜仁之归。濮沿于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经火山
岑参〔唐代〕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译文
注释
火山今始见,突兀(wù)蒲(pú)昌东。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lǔ)云,炎氛蒸塞空。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tàn),何独烧此中?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shú)知造化工!
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译文注释
火山今始见,突兀(wù)蒲(pú)昌东。
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lǔ)云,炎氛蒸塞空。
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tàn),何独烧此中?
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shú)知造化工!
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赏析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中元日观法事
卢拱〔唐代〕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青囊如可授,从此访鸿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惠空上人归
齐己〔唐代〕
尘中名利热,鸟外水云闲。吾子多高趣,秋风独自还。空囊随客棹,几宿泊湖山。应有吟僧在,邻居树影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唐代〕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
注释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lěi),寒磬(qìng)满空林。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chóu)怅(chàng)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译文注释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lěi),寒磬(qìng)满空林。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chóu)怅(chàng)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赏析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