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寒塘

赵嘏 〔唐代〕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注释
寒塘:秋天的池塘。
晓发(fà):早起弄发。
坐:因。
乡心:思乡之心。
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赏析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锡杖歌送明

权德舆〔唐代〕

上人远自西天竺,头陁行遍国朝寺。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护法护身唯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乍来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寻盛禅师兰若

刘长卿〔唐代〕

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何处起人烟。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进士贾希

蒋吉〔唐代〕

恨苦泪不落,耿然东北心。空囊与瘦马,羁绁意应深。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运使陈兵部

朱长文〔唐代〕

屈指西州当世英,我公杰出久知名。自从扬马奇才后,又得岷峨灵气清。刚者近仁今始见,惠而能政古难并。胸罗万象纵横有,目悦群情黑白明。已借牙筹安右辅,尚留金节压东瀛。片章驰上云霄动,一檄飞前草木惊。断割剧繁如简易,针砭瘦瘠使丰盈。此时阜俗资良策,匪夕畴庸在老成。窃愧衰姿毗太府,幸逢雅量庇寒生。欲祈阴施增仙算,几见蟠桃结子荣。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田翁

杜荀鹤〔唐代〕

白发星星筋力衰,种田犹自伴孙儿。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