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入泗口
李绅 〔唐代〕
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烟树寂寥分楚泽,
海云明灭满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闾满眼愁。
惆怅路岐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李绅
作诗悯农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 128篇诗文 ► 0条名句
齐。王伦之
孙元晏〔唐代〕
豫章太守重词林,图画陈蕃与华歆。更奠子将并孺子,为君千载作知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麻平晚行
王勃〔唐代〕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译文
注释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怀土:怀恋故土。
高低寻戍(shù)道,远近听泉声。
戍:防守边疆。
涧(jiàn)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羁(jī)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译文注释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怀土:怀恋故土。
高低寻戍(shù)道,远近听泉声。
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戍:防守边疆。
涧(jiàn)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羁(jī)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赏析
怀土和倦游情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连续三首诗,诗人多次运用百年和千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交织进行的搭配,使得愁绪不仅仅弥漫在纸页上,更是充斥在整个空间里,并且随着第四维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浓重。仿佛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看到诗人的衣带正飘动,感觉到诗人的思绪刚刚开始。百年,和千里,又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围。
戍道就是为了防守边疆而修的战道。王勃是非常渴望从戎报国的。在《滕王阁》中,他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柳宗元的《小石潭纪》中一段极其别致的描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诗中,无论是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高低错落如何,远近鸣环又如何。作者在这里追对它们作了粗略的带过。
涧叶繁密到无法细分颜色,山花也无法辨名。照理说,已经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见到了仙境般的景色,这种景色,现在仅仅作为诗人羁心的反衬了。诗中,一个才分色和一个不辨名,是不着一色,而写尽风流。其妙处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征战十年怨声连连的士兵看到海伦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学卖命。(呵呵,跑题了)。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会结束。言下之义就是还乡。独在异乡,那种孤独和凄凉,日暮都会浮现和膨胀。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让他凄神寒骨。所谓的“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变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刘、阮妻二首
元稹〔唐代〕
仙洞千年一度闲,等闲偷入又偷回。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华清词
刘禹锡〔唐代〕
日出骊山东,裴回照温泉。楼台影玲珑,稍稍开白烟。言昔太上皇,常居此祈年。风中闻清乐,往往来列仙。翠华入五云,紫气归上玄。哀哀生人泪,泣尽弓剑前。圣道本自我,凡情徒颙然。小臣感玄化,一望青冥天。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