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陵
曹邺 〔唐代〕
千年尧舜心,心成身已殁。始随苍梧云,不返苍龙阙。
宫女衣不香,黄金赐白发。留此奉天下,所以无征伐。
至今汨罗水,不葬大夫骨。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真珠帘(栽竹)
王质〔唐代〕
翠_夭娇_苍玉。飞来到、吾庐溪湾山麓。一笑忽相逢,更解包投宿。北池之畔西墙曲,与主人、呼青吸绿。恨我,无天寒翠袖,共倚修竹。每遇飞雪萧萧,更惊风摵摵,清标可掬。更与月同来,无半点尘俗。冬有寒梅闲相伴,春亦有、幽兰相逐。香足。才露下霜飞,又有秋菊。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岁晚言事寄乡中亲友
方干〔唐代〕
急景苍茫昼若昏,夜风干峭触前轩。寒威半入龙蛇窟,暖气全归草树根。蜡烬凝来多碧焰,香醪滴处有冰痕。尺书未达年应老,先被新春入故园。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苜蓿峰寄家人
岑参〔唐代〕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译文
注释
苜(mù)蓿(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译文注释
苜(mù)蓿(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赏析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唐代〕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诗偈 其六十
庞蕴〔唐代〕
故宅守真妻,不好求外色。真妻生男女,长大同荣辱。外色有男女,长成爱作贼。有妻累我来,牵我入牢狱。我亦早识渠,诱引入吾室。内外总团圆,同餐一钵食。食饱断虚妄,无相即无福。若论真寂理,同归无所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