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明府怀旧山
雍陶 〔唐代〕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译文
注释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
秋来见月多归思,起开笼放白鹇(xián)。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参考资料:
1、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第322页
2、 徐天闵.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古今诗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第484页
译文注释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
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
秋来见月多归思,起开笼放白鹇(xián)。
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参考资料:
1、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第322页
2、 徐天闵.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古今诗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第484页
赏析
前两句以著名的隐士和诗人陶渊明比拟孙明府。陶渊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经一度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习惯于遵守官场礼节,厌倦世俗礼法,很快就辞官归隐了。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五柳先生的生平境况,实际上作者却只是灵活地运用了陶渊明这个典故,暗指孙某之出任明府,也不过是偶然的事,终究还是会如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的。
第三句写其见月思归,月挂中天,千里可共,故对月而思异地或家乡的月下亲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个“秋”字点明了创作诗篇时的时间,让人立刻就联想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中秋节的月亮更是代表着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学中,月亮已成为一个传统的意象,象征着亲人团聚,家庭团圆,这种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节尤为突出。在前面读过的许多诗中,已经屡见,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与之相比,这一句乃是平淡无奇的常语,但接以末句,则成为点睛之妙。由于自己思乡,起而开笼放鸟,构思出人意外。这就连平淡无奇的上句也显得非如此写不可了,若不是见月思乡,怎么又能联想到白鹇了,所以说,上句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坚实的铺垫,这一拙一巧,对比鲜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创作的深厚功力。白鹇关在笼中,孤单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乡,想到白鹇之寂寞。万物皆有归宿,生灵都有真情,既然自己与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团聚,何不成全其他生灵回归故乡呢。这里写孙某对白鹇的同情,为它设身处地着想,事实上却是以物喻人,“放白鹇”这一件小事,却暗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便是作者对孙某的同情,这一层意思从孙某所作的《怀旧山》诗中可知,从作者创作的意图亦可知,这层意思,在此得到了升华。第二层,便是作者对自己的同情,诗人的眼泪,一半为所写的对象而流,另一半则是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羁旅他乡,思乡之情犹盛,作者又何尝不想做一只白鹇,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
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注释
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
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赏析
前两句以著名的隐士和诗人陶渊明比拟孙明府。陶渊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经一度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习惯于遵守官场礼节,厌倦世俗礼法,很快就辞官归隐了。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五柳先生的生平境况,实际上作者却只是灵活地运用了陶渊明这个典故,暗指孙某之出任明府,也不过是偶然的事,终究还是会如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的。
第三句写其见月思归,月挂中天,千里可共,故对月而思异地或家乡的月下亲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个“秋”字点明了创作诗篇时的时间,让人立刻就联想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中秋节的月亮更是代表着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学中,月亮已成为一个传统的意象,象征着亲人团聚,家庭团圆,这种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节尤为突出。在前面读过的许多诗中,已经屡见,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与之相比,这一句乃是平淡无奇的常语,但接以末句,则成为点睛之妙。由于自己思乡,起而开笼放鸟,构思出人意外。这就连平淡无奇的上句也显得非如此写不可了,若不是见月思乡,怎么又能联想到白鹇了,所以说,上句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坚实的铺垫,这一拙一巧,对比鲜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创作的深厚功力。白鹇关在笼中,孤单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乡,想到白鹇之寂寞。万物皆有归宿,生灵都有真情,既然自己与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团聚,何不成全其他生灵回归故乡呢。这里写孙某对白鹇的同情,为它设身处地着想,事实上却是以物喻人,“放白鹇”这一件小事,却暗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便是作者对孙某的同情,这一层意思从孙某所作的《怀旧山》诗中可知,从作者创作的意图亦可知,这层意思,在此得到了升华。第二层,便是作者对自己的同情,诗人的眼泪,一半为所写的对象而流,另一半则是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羁旅他乡,思乡之情犹盛,作者又何尝不想做一只白鹇,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呢?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初于洛中选
孟郊〔唐代〕
尘土日易没,驱驰力无馀。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宦途事非远,拙者取自疏。终然恋皇邑,誓以结吾庐。帝城富高门,京路绕胜居。碧水走龙蛇,蜿蜒绕庭除。寻常异方客,过此亦踟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答昼上人止谗作
孟郊〔唐代〕
烈烈鸑鷟吟,铿铿琅玕音。枭摧明月啸,鹤起清风心。渭水不可浑,泾流徒相侵。俗侣唱桃叶,隐士鸣桂琴。子野真遗却,浮浅藏渊深。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初入太湖
陆龟蒙〔唐代〕
东南具区雄,天水合为一。高帆大弓满,羿射争箭疾。时当暑雨后,气象仍郁密。乍如开雕笯,耸翅忽飞出。行将十洲近,坐觉八极溢。耳目骇鸿濛,精神寒佶栗。坑来斗呀豁,涌处惊嵯崒。嶮异拔龙湫,喧如破蛟室。斯须风妥帖,若受命平秩。微茫诚端倪,远峤疑格笔。巉巉见铜阙,左右皆辅弼。盘空俨相趋,去势犹横逸。尝闻咸池气,下注作清质。至今涵赤霄,尚且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嘲鲁儒
李白〔唐代〕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译文
注释
鲁叟(sǒu)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鲁儒,鲁地的儒生。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么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
足著(zhuó)远游履(lǚ),首戴方山巾。
著:穿。远游履:鞋名。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从:沿着。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bāo)衣人。
秦家丞相:指李斯。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shū)伦。
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wèn)水滨。
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
译文注释
鲁叟(sǒu)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
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鲁儒,鲁地的儒生。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
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么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
足著(zhuó)远游履(lǚ),首戴方山巾。
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
著:穿。远游履:鞋名。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
从:沿着。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bāo)衣人。
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
秦家丞相:指李斯。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shū)伦。
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
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wèn)水滨。
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鲁地有儒者虽皓首穷经,却死守章句,不懂经邦治国之策。李白自视有“经济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鲁儒”的轻视和嘲笑,故以此诗反讥之。
开头四句说,那些白发苍苍的“鲁叟”们,言必称“五经”,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将《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背得滚瓜烂熟,学问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们请教一下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这里将鲁儒的精通经书和不谙时务相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无能本质。
然而,标志着儒生身分的仪容却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诗人接着以漫画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鲁儒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脚下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鲁儒们故做庄严的神态与其实际上给人的滑稽感构成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喜剧效果;同时,鲁儒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的对比,又更加突现了他们的迂阔。
诗末六句,是诗人对鲁儒的评论,并且将自己摆进去与鲁儒加以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积极用世思想。诗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写法:当年秦始皇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没收天下的《诗》《书》等儒家之书,谁敢违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罚去筑城。当时,那些褒衣博带的儒生确是吃了苦头。李白对鲁儒们说:正像秦代那些儒生们的可悲遭遇一样,你们这些人断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虽然也崇奉儒学,但却要效法叔孙通,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绝不与你们为伍。你们既然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就请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结尾二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送从叔赴南海幕
马戴〔唐代〕
洞庭秋色起,哀狖更难闻。身往海边郡,帆悬天际云。炎州罗翠鸟,瘴岭控蛮军。信息来非易,堪悲此路分。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