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冽上人房
徐凝 〔唐代〕
浮生不定若蓬飘,林下真僧偶见招。
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刘四
李颀〔唐代〕
爱君少岐嶷,高视白云乡。九岁能属文,谒帝游明光。奉诏赤墀下,拜为童子郎。尔来屡迁易,三度尉洛阳。洛阳十二门,官寺郁相望。青槐罗四面,渌水贯中央。听讼破秋毫,应物利干将。辞满如脱屣,立言无否臧。岁暮风雪暗,秦中川路长。行人饮腊酒,立马带晨霜。生事岂须问,故园寒草荒。从今署右职,莫笑在农桑。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故城曲
温庭筠〔唐代〕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雉声何角角,麦秀桑阴闲。游丝荡平绿,明灭时相续。白马金络头,东风故城曲。故城殷贵嫔,曾占未来春。自从香骨化,飞作马蹄尘。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轻肥
白居易〔唐代〕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译文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注释
隐隐飞桥¹隔野烟,石矶(jī)²西畔(pàn)³问渔船⁴。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¹飞桥:高桥。²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³西畔:西边的水岸边。⁴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¹随流水,洞²在清溪何处边。
¹尽日:整天,整日。²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译文注释
隐隐飞桥¹隔野烟,石矶(jī)²西畔(pàn)³问渔船⁴。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¹飞桥:高桥。²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³西畔:西边的水岸边。⁴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¹随流水,洞²在清溪何处边。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¹尽日:整天,整日。²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赏析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宕轻肥气,取自《反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生,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宕何为者气(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宕是内臣气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宕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气两句,与宕意气骄满生,鞍马光照尘气前呼后应,互相补充。宕走马去如云气,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宕满气、宕照气、宕皆气、宕悉气、宕如云气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宕军中宴气的宕军气是指保卫皇帝的神马军。此时,神马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宕夸赴军中宴气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宕鞍马光照尘气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宕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气两句,又由奢写到骄。宕气益振气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宕意气骄满生气,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宕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气,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宕大夫气宕将军气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宕人食人气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反,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反。这比直接发议反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送景玄师东归
刘禹锡〔唐代〕
东林寺里一沙弥,心爱当时才子诗。山下偶随流水出,秋来却赴白云期。滩头蹑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读古碑。想到旧房抛锡杖,小松应有过檐枝。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齐一和尚影堂
刘长卿〔唐代〕
一公住世忘世纷,暂来复去谁能分。身寄虚空如过客,心将生灭是浮云。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一灯长照恒河沙,双树犹落诸天花。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今来寂寞无所得,唯共门人泪满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