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校书七兄(一作送韩校书)
李冶 〔唐代〕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听多美唱歌
李涉〔唐代〕
黄莺慢转引秋蝉,冲断行云直入天。一曲梁州听初了,为君别唱想夫怜。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
张九龄〔唐代〕
山槛凭南望,川途眇北流。远林天翠合,前浦日华浮。万井缘津渚,千艘咽渡头。渔商多末事,耕稼少良畴。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徒然骋目处,岂是获心游。向迹虽愚谷,求名异盗丘。息阴芳木所,空复越乡忧。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商山二首
司空图〔唐代〕
清溪一路照羸身,不似云台画像人。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马上搜奇已数篇,籍中犹愧是顽仙。关头传说开元事,指点多疑孟浩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白田马上闻莺
李白〔唐代〕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译文
注释
黄鹂啄紫椹(shèn),五月鸣桑枝。
黄鹂:鸟名,即黄莺。椹:桑树的果实。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紫色。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cán)老客未归,白田已缫(sāo)丝。
蚕老:相传蚕足于桑叶,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扪心:手抚胸口,有反省思味之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6
2、 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98
3、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55
译文注释
黄鹂啄紫椹(shèn),五月鸣桑枝。
黄鸥鸟啄食着柴色的桑椹,五月里鸣叫在桑树枝。
黄鹂:鸟名,即黄莺。椹:桑树的果实。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紫色。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走啊走,我已不记得是什么时日,误以为现在还是阳春。
蚕(cán)老客未归,白田已缫(sāo)丝。
桑蚕已老,游子尚未还归,白田这地方已开始缫丝。
蚕老:相传蚕足于桑叶,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趋马继续前行,抚胸长叹空自悲叹。
扪心:手抚胸口,有反省思味之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6
2、 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98
3、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55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风景,文字通俗易懂,而构思上却独具匠心。
诗人选取了黄莺、桑树、蚕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又把三者巧妙串连在一起,上承下启,前呼后应,构成一个严谨有序的艺术整体。就在这幅通俗、浅显的乡土风情画中,诗人寄托了他浪迹江湖、一事无成的悲哀。所谓“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言下之意是阳春已过,初夏来临,而自己大业未就,虚掷光阴,空度岁月。
正是桑间黄莺的啼鸣惊醒了诗人,时临收获的季节,应当珍惜年华,不能再作无目的漫游了。但是,驱马向前,扪心自问,前途是如此渺茫,令诗人倍感悲凉,尾联收笔联系深层的现实,而表达的情感正是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情绪,其中也含有羁旅的愁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先扬后抑,借景抒情,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体现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博大情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白行简〔唐代〕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馀。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