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题从舅宅
李昌符 〔唐代〕
郗家庭树下,几度醉春风。今日花还发,当时事不同。
流言应未息,直道竟难通。徒遣相思者,悲歌向暮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桃源词二首
施肩吾〔唐代〕
夭夭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归去不论无旧识,子孙今亦是他人。秦世老翁归汉世,还同白鹤返辽城。纵令记得山川路,莫问当时州县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书异
元稹〔唐代〕
孟冬初寒月,渚泽蒲尚青。飘萧北风起,皓雪纷满庭。行过冬至后,冻闭万物零。奔浑驰暴雨,骤鼓轰雷霆。传云不终日,通宵曾莫停。瘴云愁拂地,急溜疑注瓶。汹涌潢潦浊,喷薄鲸鲵腥。跳趫井蛙喜,突兀水怪形。飞蚋奔不死,修蛇蛰再醒。应龙非时出,无乃岁不宁。吾闻阴阳户,启闭各有扃。后时无肃杀,废职乃玄冥。座配五天帝,荐用百品珍。权为祝融夺,神其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后游
杜甫〔唐代〕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译文
注释
寺忆曾(céng)游处,桥怜再渡时。
后游:即重游(修觉寺)。曾:一作“新”,一作“重”。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有待:有所期待。
野润烟光薄,沙暄(xuān)日色迟。
烟光:云霭雾气。暄:暖。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译文注释
寺忆曾(céng)游处,桥怜再渡时。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后游:即重游(修觉寺)。曾:一作“新”,一作“重”。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有待:有所期待。
野润烟光薄,沙暄(xuān)日色迟。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烟光:云霭雾气。暄:暖。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赏析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游河桥晓望
姚合〔唐代〕
闲上津桥立,天涯一望间。秋风波上岸,旭日气连山。偶圣今方变,朝宗岂复还。昆仑在蕃界,作将亦何颜。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采莲子
皇甫松〔唐代〕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