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都妓馆壁
吕岩 〔唐代〕
一吸鸾笙裂太清,绿衣童子步虚声。
玉楼唤醒千年梦,碧桃枝上金鸡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病中看经赠诸道侣
白居易〔唐代〕
右眼昏花左足风,金篦石水用无功。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病空。无子同居草庵下,有妻偕老道场中。何烦更请僧为侣,月上新归伴病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李馀往湖南
贾岛〔唐代〕
昔去候温凉,秋山满楚乡。今来从辟命,春物遍涔阳。岳石挂海雪,野枫堆渚樯。若寻吾祖宅,寂寞在潇湘。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司空图〔唐代〕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译文
注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译文注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赏析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送赵舒处士归庐山
李咸用〔唐代〕
归岫香炉碧,行吟步益迟。诸侯师不得,樵客偶相随。思旧江云断,谈玄岳月移。只应张野辈,异代作心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商洛山行怀古
张九龄〔唐代〕
园绮值秦末,嘉遁此山阿。陈迹向千古,荒途始一过。硕人久沦谢,乔木自森罗。故事昔尝览,遗风今岂讹。泌泉空活活,樵臾独皤皤。是处清晖满,从中幽兴多。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盛明今在运,吾道竟如何。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