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逢道韵
辛弃疾 〔宋代〕
君家富贵有汾阳,只要文章光焰长。
莫为梅花费诗句,细思丹桂是天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宋代〕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译文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注释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译文注释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
赏析
稼轩词,大多都借景抒情、以物言志,这首词也不例外。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饱愤愤不平之气。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嫉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香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香鼻”二字,本于《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香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时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老伴”,据另一阕《鹧鸪天》(翰墨诸公久”场)的题目可知,当为“吴子似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如杜甫《课伐木》诗说:“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因而“共秋光”,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黄花”,即菊花。“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花影
苏轼〔宋代〕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译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参考资料:
1、
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注释
重重叠(dié)叠¹上瑶(yáo)台²,几度³呼童⁴扫不开。
¹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²瑶台:华贵的亭台。³几度:几次。⁴童:男仆。
刚被太阳收拾去¹,却教(jiào)²明月送将来³。(却教 一作:又教)
¹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²教:让。³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参考资料:
1、
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译文注释
重重叠(dié)叠¹上瑶(yáo)台²,几度³呼童⁴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¹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²瑶台:华贵的亭台。³几度:几次。⁴童:男仆。
刚被太阳收拾去¹,却教(jiào)²明月送将来³。(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¹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²教:让。³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参考资料:
1、
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哨遍·一壑自专
辛弃疾〔宋代〕
一壑自专,五柳笑人,晚乃归田里。问谁知、几者动之微。望飞鸿、冥冥天际。论妙理。浊醪正堪长醉。从今自酿躬耕米。嗟美恶难齐,盈虚如代,天耶何必人知。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夔乃怜蚿,谷亦亡羊,算来何异。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富贵非吾愿,皇皇乎欲何之。正万籁都沈,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张工部庙
王安石〔宋代〕
使节纷纷下禁中,几人曾到此城东。独君遗像今如在,庙食真须德与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