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夜月
谭献 〔〕
忒迷离,几番风雨花朝。剩有一片芳尘,浑望断红桥。
燕子绕梁飞遍,为怕伊憔悴,替垒香巢。早长亭折柳,天涯尽处,春去难招。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道中病疡久不饮酒至鱼梁小酌因赋长句
陆游〔〕
我行浦城道,小疾屏杯酌。癣疥何足言,亦复妨作乐。此身会当坏,百岁均电雹。胡为过自惜,惫卧困针烙。未尝脍噞喁,况敢烹郭索。今朝寓空驿,窗户寒寂寞。悠然忽自笑,顿解贪爱缚。红烛映绿樽,奇哉万金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译文
注释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烂漫:光彩分布貌。天兵:指红军。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风烟:犹风尘。天半:半空。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6:66-67
3、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译文注释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烂漫:光彩分布貌。天兵:指红军。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风烟:犹风尘。天半:半空。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6:66-67
3、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赏析
本诗上半阕是诗人喜闻龙冈之战大捷的当晚一气写成的,第三句原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后在次年春,当诗人闻敌人将结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围剿”时,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一气补写出整首诗的下半阕。完稿后,毛泽东发现上下两阕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之句,便将上半阕的第三句改为“雾满龙冈千嶂暗”。
由此可见,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序幕一揭,国民党又以双倍兵力卷土重来,滚滚狼烟遮没了半个天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重兵来犯,如何迎敌,诗人仍然满怀信心,运筹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气豪迈道出:“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前,那时红旗就会插遍整个中国”,同时也表明作者一贯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
最后一行,诗人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胜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头触山就比喻为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毛主席不愧为一位有预见性的诗人,他在最艰苦的岁月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犹如一位美国诗人庞德所说,真正的“诗人是一个种族触角。”唯有这样的诗人才有最灵敏的触须,才有预见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预感到自己民族的欢乐、胜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灾难。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已感觉到了这一切,胜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后春愁曲
陆游〔〕
六年成都擅豪华,黄金买断城中花。醉狂戏作春愁曲,素屏纨扇传千家。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朱颜忽去白发生,真堕愁城出无计。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闭门坚坐愈生愁,未死且复秉烛游。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宿北山 其二
王谌〔〕
四壁静无人,翛然夜不惊。龛灯光焰薄,纸帐梦魂清。有月山犹暗,无风松自鸣。结茅终隐此,高枕待升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点绛唇·万顷蓬壶
王国维〔〕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译文
注释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piān)舟去。萦(yíng)回岛屿(yǔ),中有舟行路。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蓬壶:即蓬莱。萦回:盘旋往复。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jù),不见停桡处。
层层俯:楼台之水中倒影。断崖:陡峭的山崖。停桡[ráo]处:可以停船登岸之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6-49
译文注释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piān)舟去。萦(yíng)回岛屿(yǔ),中有舟行路。
万里飘渺的蓬莱,在梦里我坐一叶扁舟而去。在那仙山岛屿中盘桓找寻神仙。其中必有到达仙山的道路。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蓬壶:即蓬莱。萦回:盘旋往复。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jù),不见停桡处。
海面上倒映着神山仙阁,随波而显得层层叠叠的。那陡峭的海岸像大锯剖开一样,连系舟的地方都没有。
层层俯:楼台之水中倒影。断崖:陡峭的山崖。停桡[ráo]处:可以停船登岸之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6-49
赏析
王国维的这首《点绛唇》词借梦中寻仙,来表达内心的彷徨与焦虑。
王国维这首词,就是以纪梦的方式写对蓬莱神山的追求。“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虽然只是简单的叙述,但字里行间已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感发。“蓬壶”已经是无数前人历尽千辛万苦也难以长到的仙岛,“万顷”又是一个茫茫无边的广大区域;而“梦中昨夜”是多么短暂仓促,“扁舟”又是多么渺小轻微。这是远大、艰难,与仓促、简陋之间的对比,就突出了人的意志之坚强与实力之薄弱。“索回岛屿。中有舟行路”是已经进入神山海域,在群岛之间穿行,目标近在咫尺。这两句,让人感受到一种经过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接近目的地的兴奋和对继续有新发现的渴望。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就是新的发现,这是写神山仙阁及其水中的倒影。这首词写层层楼倒立于水中,又多了一种光怪迷离的感受。这种感受,与梦的环境是相合的。“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就像用一把天工开物的大锯把高山纵向锯开的剖面,那么陡峭那么光滑,不要说向上攀登,就是一个可以系缆停船的地方都找不到。所谓“天道幽远难求”,从希望到失望,从坚持到困惑,虽说只是一个梦,但它写出了一个追求者在追求探索的道路中真实的心理历程。
这首小词就以纪梦和游仙的方式表现了这种可望而不可及,内心的痛苦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