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戴叔伦 〔唐代〕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文
注释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漫漫:无边无际。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tīng)烟雨杏花寒。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汀:水边平地。
参考资料:
1、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编著. 我爱诵读 4A级[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8.
译文注释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漫漫:无边无际。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tīng)烟雨杏花寒。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汀:水边平地。
参考资料:
1、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编著. 我爱诵读 4A级[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8.
赏析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注释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赏析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送吴秀才之山西
朱庆馀〔唐代〕
泽潞西边路,兰桡北去人。出门谁恨别,投分不缘贫。杯酒从年少,知音在日新。东湖发诗意,夏卉竟如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采樵作
孟浩然〔唐代〕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译文
注释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chá)拥,路险垂藤接。
槎:竹木筏。一作“楂”,通“杈”,旁出的树枝。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luó)衣。
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薜:香草名。
长歌负轻策(cè),平野望烟归。
长歌:拉长声调唱歌。负:背,扛。这里的拄持的意思。策:木细枝。这里指手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63-64页
译文注释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打柴打进深山里头,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
桥崩卧槎(chá)拥,路险垂藤接。
桥梁崩塌横卧树杈支撑,道路险阻垂藤缠绕连接。
槎:竹木筏。一作“楂”,通“杈”,旁出的树枝。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luó)衣。
夕阳西落樵伴渐见稀少,山风吹拂身上的薜萝衣。
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薜:香草名。
长歌负轻策(cè),平野望烟归。
拄着轻便手杖放声长歌,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
长歌:拉长声调唱歌。负:背,扛。这里的拄持的意思。策:木细枝。这里指手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63-64页
赏析
陪冯使君游六首 其六 迎仙阁
贯休〔唐代〕
涧香霞影绕楼台,捲箔凭阑耳目开。况从旌旗近鸾凤,可怜谈笑出尘埃。火云不入长松径,露茗何须白玉杯。谁道迎仙仙不至,今朝还有谢公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嘲宰相赏花
张隐〔唐代〕
位乖燮理致伤残,四面墙匡不忍看。正是花进堪下泪,相公何必更追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7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7-299 .
注释
一为迁客¹去长沙²,西望长安不见家。
¹迁客:被贬谪之人。²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¹五月落梅花²。
¹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²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7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7-299 .
译文注释
一为迁客¹去长沙²,西望长安不见家。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
¹迁客:被贬谪之人。²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¹五月落梅花²。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¹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²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7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7-299 .
赏析
本首有是唐代伟大有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有写作者游黄鹤楼写听笛的经历,抒发了有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附西望黄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附望黄而附不见黄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附江城五月落梅花黄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写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附逆黄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有人引贾谊为同调。附一为迁客去长沙黄,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有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附西望长安黄,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有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有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有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的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的的感觉,这正是有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写使有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有论家所说的附通感黄。有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有直解》评此有附无限羁情笛里吹来黄,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附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黄(《唐有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附语近情遥、含吐不露黄见长,使读者从附吹玉笛黄、附落梅花黄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有人的弦外之音。
本首有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结构。有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附西望黄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附望黄而附不见黄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附江城五月落梅花黄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