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黄河
胡曾 〔唐代〕
博望沈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东亭柳
赵嘏〔唐代〕
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宿府
杜甫〔唐代〕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译文
Object moved
Object moved to here.
注释
清秋幕府¹井梧(wú)²寒,独宿江城蜡炬³残。
¹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²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³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¹,中天²月色好谁看。
¹“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自语:自言自语。²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rěn)苒(rǎn)¹音书绝,关塞²萧条³行路难。
¹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²关塞:边关;边塞。³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已忍伶(líng)俜(pīng)¹十年事²,强移³栖(qī)息一枝安⁴。
¹伶俜:流离失所。²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³强移:勉强移就。⁴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译文注释
Object moved
Object moved to here.
赏析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见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这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这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这造句见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诗于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于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于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见景,这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见景,直抒“独宿”见情。“风尘”句紧”“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于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于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中天”句。诗于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于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于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见一。思家、忆弟见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见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这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于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见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徘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这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于自我解嘲。诗于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徘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于身上的愁苦使诗于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于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见,诗于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徘辗转,诗风沉郁。
远离曲
张乔〔唐代〕
远郎竟何去,别郎不得语。瑟瑟复悽悽,日暮风吹雨。小雨滴花香,大雨倒垂杨。狂风横艇子,冲散两鸳鸯。艇子归南浦,采莲独倚橹。莲花叶上红,莲子心中苦。采莲爱莲花,别郎惜侬家。侬家见郎时,桃腮柳叶眉。眉梢翠初润,含情羞一瞬。分明云母屏,映出鸦雏鬓。宛转取郎怜,别郎尚依然。还将见郎貌,送郎出门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过故人旧宅
王乔〔唐代〕
故人轩骑罢归来,旧宅园林闲不开。唯馀挟瑟楼中妇,哭向平生歌舞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