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上曲七首 其二
贯休 〔唐代〕
中军杀白马,白日祭苍苍。号变旗幡乱,鼙乾草木黄。
朔云含冻雨,枯骨放妖光。故国今何处,参差近鬼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曹松先辈
齐己〔唐代〕
今岁赴春闱,达如夫子稀。山中把卷去,榜下注官归。楚月吟前落,江禽酒外飞。闲游向诸寺,却看白麻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闲居寄端及重阳
韦应物〔唐代〕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译文
注释
山明野寺曙(shǔ)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端:即韦端,是韦应物的从弟;重阳,即崔播,韦应物的外甥。寺:指善福寺,在长安西郊沣水沿岸。
闲居寥(liáo)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寥落:冷落。高兴:雅兴,高情闲趣。风尘:指出行途中的风尘。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09:691
2、 陶敏编撰.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08:194
译文注释
山明野寺曙(shǔ)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黎明山色渐明,郊外寺院的晨钟声若有若无地传来,大雪积满幽林,路上人迹罕至。
端:即韦端,是韦应物的从弟;重阳,即崔播,韦应物的外甥。寺:指善福寺,在长安西郊沣水沿岸。
闲居寥(liáo)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独居在此反而生出了闲情逸致,没事都不想冒着风尘回到城中。
寥落:冷落。高兴:雅兴,高情闲趣。风尘:指出行途中的风尘。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09:691
2、 陶敏编撰.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08:194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诗。
深山,古寺,朝霞,晓钟;积雪皑皑,幽林簇簇,人迹稀少,这是一幅明丽、清幽、干净、恬淡的生活图画。故而作者虽然闲居于此,冷落寂寞,却满心欢悦,安居不归了。当友人高升,入朝做官之时,作者以此相寄,以一幅优闲自乐的图画与仕宦那污浊、纷扰的生活相对,不但于比较中更显出了“雪满幽林”的意境,而且表现了作者对仕宦官场的厌倦之情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向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
此诗以写景起,以议论结。诗人布下了“雪满幽林”这样一幅图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议论,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登夏州城楼
罗隐〔唐代〕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译文
注释
寒城猎猎戍(shù)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夏州:即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北魏置夏州,唐为朔方节度使所辖。又名榆林,城在无定河支流清水东岸;紧倚长城,向来以险隘著称。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猎猎:风声。戍旗:要塞戍之旗。危楼:高楼。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pò)晋英雄。
唐土地:指包括夏州在内的唐朝广阔国土。千古魂魄晋英雄:晋朝时期,北方大乱,五胡乱华,先后建有十六国,其中匈奴人、大夏世祖赫连勃勃,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当时叫做统万城)。大夏建国后,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边塞战士死伤阵亡极多。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hóng)。
离心:别离之情。边马:边塞地区的马。塞鸿:边塞的大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边塞鸿雁可以寄书,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jūn)弓。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表明他们的身份,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地位。校尉:武职名。隋唐为武教官,位次将军。六钧弓: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一钧相当于三十斤,六钧即拉力一百八十斤,用来比喻强弓。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110
2、 赵丽云主编.青少年古诗助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4月:66
译文注释
寒城猎猎戍(shù)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我独自一人倚偎高楼怅然远望,无限寒意的边城戍旗飘扬猎猎生风。
夏州:即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北魏置夏州,唐为朔方节度使所辖。又名榆林,城在无定河支流清水东岸;紧倚长城,向来以险隘著称。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猎猎:风声。戍旗:要塞戍之旗。危楼:高楼。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pò)晋英雄。
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在这土地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
唐土地:指包括夏州在内的唐朝广阔国土。千古魂魄晋英雄:晋朝时期,北方大乱,五胡乱华,先后建有十六国,其中匈奴人、大夏世祖赫连勃勃,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当时叫做统万城)。大夏建国后,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边塞战士死伤阵亡极多。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hóng)。
边疆的愁苦不忍心去倾听,以往的事情不堪去询问。
离心:别离之情。边马:边塞地区的马。塞鸿:边塞的大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边塞鸿雁可以寄书,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jūn)弓。
最好脱掉文人的帽子去当一个武官,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土立功边疆。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表明他们的身份,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地位。校尉:武职名。隋唐为武教官,位次将军。六钧弓: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一钧相当于三十斤,六钧即拉力一百八十斤,用来比喻强弓。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110
2、 赵丽云主编.青少年古诗助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4月:66
赏析
这首诗首联,落笔即写登楼所见,一幅边地典型画面呈现读者面前。这边城耸立在苍莽的崇山峻岭之中,寒风劲吹,城楼旗幡被风吹得噼啪作响。“怅望”二字表明诗人正受着周围环境的感染,心中正蕴涵着一股抑郁之气。
颔联,诗人“怅望”着这块苍莽的土地,便自然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不禁感叹大唐帝国幅员辽阔,三晋之地英雄辈出。两句诗写得极有气魄,它纵横千万里,上下千余年,尽收入诗人的诗思画意之中。
颈联,“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写诗人的思绪从遥远的往事,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充斥于诗人眼前耳边的是萧萧的马鸣和翱翔天际的塞鸿。“离心”,即离愁别绪,说自己宦游在外,心中已充满着离愁,实在不忍听那边马悲鸣之声。下句是说自己的坎坷往事,应随着塞鸿而远去。
尾联,“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将调子再度昂起。诗人表示,要把自己的儒冠脱去,穿上盔甲,手持弯弓长戟,做一名边关戍卒,要在边关上建功立业。这两句虽只罗列了兵器名称,却好像有千钧之力,掷地有声。语流轻快而豪气勃勃,活脱脱一个投笔从戎的班超再世。
诗人这首七律诗写的是登临边城,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慕往昔英雄豪杰,欲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心情。这首诗写得极为沉着有力,诗歌的脉胳起伏有致。笔力豪劲,感情深沉,是诗人诗歌中颇为难得的一首好诗。
游枋口 其二
孟郊〔唐代〕
耸我残病骨,健如一仙人。镜中照千里,镜浪洞百神。此神日月华,不作寻常春。三十夜皆明,四时昼恒新。鸟声尽依依,兽心亦忻忻。澄幽出所怪,闪异坐微絪。可来复可来,此地灵相亲。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