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双银杏
李清照 〔清代〕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译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明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明三更。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主编 .宋词·中国文化长廊中的又一明珠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5 .
注释
忆昔午桥¹桥上饮,坐中²多是豪英³。长沟流月⁴去无声。杏花疏影⁵里,吹笛到天明。
¹午桥:在洛阳南面。²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³豪英:出色的人物。⁴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⁵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¹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²。闲登小阁看新晴³。古今多少事,渔唱⁴起三更(gēng 旧读:jīng)⁵。
¹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²堪惊:总是心战胆跳。³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⁴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⁵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主编 .宋词·中国文化长廊中的又一明珠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5 .
译文注释
忆昔午桥¹桥上饮,坐中²多是豪英³。长沟流月⁴去无声。杏花疏影⁵里,吹笛到天明。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明竹笛直到天明。
¹午桥:在洛阳南面。²坐中:在一明喝酒的人。³豪英:出色的人物。⁴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⁵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¹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²。闲登小阁看新晴³。古今多少事,渔唱⁴明三更(gēng 旧读:jīng)⁵。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¹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²堪惊:总是心战胆跳。³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⁴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⁵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主编 .宋词·中国文化长廊中的又一明珠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5 .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其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其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相,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相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相”,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相”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一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比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相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愿“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愿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一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愿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比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愿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注释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其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其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相,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相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相”,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相”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一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比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相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愿“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愿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一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愿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比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愿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新荷叶·薄露初零
李清照〔清代〕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译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6-147
2、
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4-14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1
注释
茅檐¹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²相媚好³,白儿谁家翁媪(ǎo)⁴?
¹茅檐:茅屋的屋檐。²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⁴翁媪:老翁、老妇。
大儿锄豆¹溪东,中儿正织²鸡笼。最喜小儿亡(wú)赖³,溪头卧剥(bō)⁴莲蓬。(亡 同:无)
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²织:编织,指编织鸡笼。³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⁴卧: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6-147
2、
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4-14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1
译文注释
茅檐¹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²相媚好³,白发谁家翁媪(ǎo)⁴?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¹茅檐:茅屋的屋檐。²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⁴翁媪:老翁、老妇。
大儿锄豆¹溪东,中儿正织²鸡笼。最喜小儿亡(wú)赖³,溪头卧剥(bō)⁴莲蓬。(亡 同:无)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²织:编织,指编织鸡笼。³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⁴卧: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6-147
2、
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4-14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1
赏析
此词从明抄本《诗渊》录出,原词注明作者“宋李易安”,是近年发现的,孔繁礼《全宋词补辑》收之。
这是一篇寿词,虽然也极尽褒誉,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场面气氛,词清句丽,风格典雅。“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是指: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长宵共永昼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所占时间相等,古人称这两天为“日夜分”。这里并未指明是春分还是秋分,从“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为秋天到来,暑气渐退,昼热夜冷,容易有露水;然而再从下文馈礼中有兰花来看,或许是仲春之月的“春分”;当然如果“芝兰为寿”中的“芝兰”仅作为一种象征高雅来说,只能认为是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况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时候。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写的是友人在做寿,词人及众嘉宾来贺: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寿筵开始了,气氛自是十分炽烈,但词作者却避开这些必然现象,笔下一滑,转向了筵席间穿梭般飞去飘来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之句,是作者从活动的大场面中捕捉的一个迷人的动作:她们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双手捧觞穿行席间向客人劝酒,翩翩风姿令人开怀一醉,表达了主人待客之真诚。上片寥寥数语,便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都烘托纸上了。
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面的颂扬: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后人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该句是说: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春帖子 皇帝阁
李清照〔清代〕
莫进黄金簟,新除玉局床。春风送庭燎,不复用沈香。
译文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寒。疏钟已应晚来风。
不要说这酒杯太深,如琥珀般的酒太浓,而未醉即已意蚀魂消。晚风阵阵,伴随着传来的时远时近的钟声。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瑞脑香渐渐熄灭,我从梦中醒来,如辟寒金鸟一样的金钗太小,头髻都松了。就这样清醒着,独自对着寂寞燃烧的红烛。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25-2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637 .
注释
莫许杯深琥(hǔ)珀(pò)¹浓,未成沉醉意先寒(róng)²。疏钟已应晚来风。
¹琥珀:这里指色如琥珀的美酒。²寒: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
瑞(ruì)脑¹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²髻(jì)鬟(huán)松。醒时空对烛花³红。
¹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²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这里借指首饰。³烛花:犹灯花。烛芯燃烧后,馀烬结成的花形。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征。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25-2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637 .
译文注释
莫许杯深琥(hǔ)珀(pò)¹浓,未成沉醉意先融(róng)²。疏钟已应晚来风。
不要说这酒杯太深,如琥珀般的酒太浓,而未醉即已意蚀魂消。晚风阵阵,伴随着传来的时远时近的钟声。
¹琥珀:这里指色如琥珀的美酒。²融: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
瑞(ruì)脑¹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²髻(jì)鬟(huán)松。醒时空对烛花³红。
瑞脑香渐渐熄灭,我从梦中醒来,如辟寒金鸟一样的金钗太小,头髻都松了。就这样清醒着,独自对着寂寞燃烧的红烛。
¹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²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这里借指首饰。³烛花:犹灯花。烛芯燃烧后,馀烬结成的花形。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征。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25-2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637 .
赏析
长寿乐·南昌生日
李清照〔清代〕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译文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天气反复变化,已是秋日风光,心情也渐渐变得悲伤,仔细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重阳节快到了。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黄昏时刻的院落,总感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酒醒过后往事涌上心头,愁上加愁。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听着远处的捣衣声,稀微的蛩鸣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注释
天与秋光,转转¹情伤,探²金英³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⁴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¹转转:犹渐渐。²探:探看。³金英:菊花。⁴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黄昏院落,恓(xī)恓惶(huáng)惶¹,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²永夜,明月空床。闻砧(zhēn)雨捣³,蛩(qióng)⁴雨细,漏⁵雨长。
¹恓恓惶惶:不安的样子。²那堪:怎么能忍受。³砧雨捣:捣衣的雨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⁴蛩:蟋蟀。⁵漏:计时工具。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译文注释
天与秋光,转转¹情伤,探²金英³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⁴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天气反复变化,已是秋日风光,心情也渐渐变得悲伤,仔细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重阳节快到了。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
¹转转:犹渐渐。²探:探看。³金英:菊花。⁴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黄昏院落,恓(xī)恓惶(huáng)惶¹,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²永夜,明月空床。闻砧(zhēn)声捣³,蛩(qióng)⁴声细,漏⁵声长。
黄昏时刻的院落,总感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酒醒过后往事涌上心头,愁上加愁。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听着远处的捣衣声,稀微的蛩鸣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¹恓恓惶惶:不安的样子。²那堪:怎么能忍受。³砧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⁴蛩:蟋蟀。⁵漏:计时工具。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赏析
这是一篇寿词,词人始终对寿星的家庭荣耀进行夸赞,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寿星主人充满了敬意,特别是对寿星有两个好儿子好生羡慕。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寿星本人,手法采用顺序结构写作,白描手法直接来讲述寿星本人及其家庭。其中“叶阶蓂初秀”说明了寿星出生在初六日。接着就说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家庭,在家庭里就像冬日的阳光和标志着春天来临的星斗,被视为掌上明珠。再接赞美“南昌”长得美而贤惠,嫁了一个难得的好丈夫。到如今,儿孙满堂,且都是锦衣还乡的高官显宦。
词的下半阕就是采用大量的用典手法来写寿星的两个儿子。夸其人不如夸其子,作者深谐此道。大量贴切的典故赞誉寿星的两个儿子。如“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青云咫尺”。不管是那个母亲听了别人这样赞自己的儿子肯定心花怒放。
因为是应酬寿词,无非是善颂善祷,应世随俗而已,所以难得有佳句,因此有人以此来说明此词不是李清照所作。其实词中赞美颂词写的委婉含蓄,比喻贴切,用典自然,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修养,也是贺寿词中的佳品。徐培均也是以此来说明此词风格为什么与李清照的一贯风格不符,实为体裁所限。
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
李清照〔清代〕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译文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袤的沙原。
参考资料:
1、
王筱云.宋词三百首.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年3月:62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8-30
注释
山色横侵¹蘸(zhàn)²晕霞³,湘川⁴风静吐寒醒⁵。远林屋散尚⁶啼(tí)鸦。
¹横侵:纵横扩展。²蘸: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³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⁴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⁵寒醒:寒冷天气开的醒,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醒。⁶尚:尚有。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¹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²。
¹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²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参考资料:
1、
王筱云.宋词三百首.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年3月:62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8-30
译文注释
山色横侵¹蘸(zhàn)²晕霞³,湘川⁴风静吐寒花⁵。远林屋散尚⁶啼(tí)鸦。
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¹横侵:纵横扩展。²蘸: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³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⁴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⁵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⁶尚:尚有。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¹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²。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袤的沙原。
¹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²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参考资料:
1、
王筱云.宋词三百首.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年3月:62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8-30
赏析
上片开门见山,吟咏梅花且叹悔此次赏梅又迟来了一步。梅花,以其寒冬誉月发花,且有坚贞耐寒之志而深受爱重,在我国历来有“国花”之称誉;其花五瓣,花色有白、亦有红;古人赏梅讲究“四贵”,除贵曲真贵直,贵疏真贵密之外,也贵梅花之瘦真贵其肥,贵梅花之合(含苞)而真贵其开(盛放)。“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是说:玉色频白梅花清瘦飘逸,浅红色频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显得色泽浓艳,它们散发着袭人频香气;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压梅枝频美景已真见;真真令人遗憾,没想到赏梅竟然又来晚了。一个“又”字,表达了词中主人年年探梅、年年叹晚频心情;当然只有面对爱之甚深频对象,才会发出“恨晚”频叹息。此处也足见作者遣词匠心之一斑。
“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之放,交待了赏梅频环境地点、写出了远眺近俯频自然景色,也刻划出了一种闲适恬淡频心境。放中“楚馆”频“楚”字,本指春秋战国时频楚地,即今之湖南、湖北一带,此处泛指江南。在长江之滨频楚地南天,错落矗立着无数亭台楼馆,这里梅花竞放,又是赏梅频好去处;仰望白云闲散依蓝天而飘浮,俯视碧波涟漪逐江水而流逝;清凉频白昼是这样漫长,沉醉在阵阵梅香中频探梅人,凭倚着雕栏放眼远望,信手卷弄着低垂着频翠绿色频帷帘。上片至此而止,主要是侧重写景频幽深、人频安闲,词下片真平静心情频抒发埋下伏笔,达到以静衬动频效果;当然,如果说此处静中伏有波澜频活,便是“清昼永”中频“永”字撩起频。“永”是长频意思,人物感觉上频时间是长还是短,随人频心情而变:欢乐嫌短,愁苦恨长,这是人之常情。那么词中人“清昼永”之说,内里是否包含着几分惆怅。
下片“坐上客来,尊中酒满”两放写频是良友相聚、举杯飞觞、开怀畅饮、纵歌抒怀频场面。“歌声共,水流云断”,充满诗兴豪情频文人雅士对酒自是高歌,面对着象征高雅气节又令人心神陶醉频梅花。于是,群情激动,纵情引吭,你唱我和,这歌声充塞天地、嘹亮悠扬,上遏白云、下断流水。该词至此,欢乐之情已达顶巅,激越频情绪随着歌声止歇渐渐平静下来,另一种心态便代之而起,词人频笔触也宕然转开,回到赏梅频现场“南枝可插,更须频剪”,然后便在“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频颇怀伤感频声中戛然止住。从字面意思看这几放是指点着眼前频梅树;那南边向阳枝头上频花儿令人喜爱,可以攀折供插,需趁着它方开未残,快多些采剪,或簪在鬓边,或插放几案,把梅频疏姿倩影和梅频寒香冷艳尽多频留在身边;千万真要等到花瓣残落、随风化泥频时刻再惆怅留连。弦外之音却是借物抒情,感伤光阴流逝,花开花落,容颜易老,聚少离多,人生得意与相聚之时需尽情欢畅,待到《梅花落》频曲调已经奏起,羌笛声声泣诉别离频时候,离愁别怨便会铺天盖地地袭来了。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李清照〔清代〕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山又断 一作:水又断)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译文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拖着手杖,独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分裂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像敲打鼍鼓,还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
宿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事隔宿年好像一场噩梦,走尽了扬州路。独倚高楼夜气宿分冷寒,一心怀愁为的是祖国,恨不得一气吞下骄横的胡虏。要用这把三尺的宝剑亲手杀死金的统治者,才不会像王昭君弹出的琵琶怨语那般留下遗恨。让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我请您来评论看看,经过苕溪时,还能允许我们垂纶放钓否?大风浩荡,不停地吹着,我雄心勃发,要乘风飞举。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6-167
注释
曳(yè)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qǐng),月流烟渚(zhǔ)。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piān)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tuó)鼓¹。谁伴我,醉中舞²。
¹鼻息鸣鼍鼓:指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声如雷之意。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²“谁伴我”二句:用东晋祖逖和刘琨夜半闻鸡同起舞剑的故事。见《晋书·祖逖传》。
十年一梦扬州路¹。倚(yǐ)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lǔ)²。要斩楼兰³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⁴。谩(mán)暗涩(sè)铜华尘土⁵。唤取谪(zhé)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⁶否。风浩荡,欲飞举。
¹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迫害,收复失地已成梦想。²骄虏:指金人。³要斩楼兰: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的故事。⁴琵琶旧语:用汉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弹琵琶,有乐曲《昭君怨》。琵琶旧语即指此。⁵谩暗涩铜华尘土:叹息当时和议已成定局,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暗涩:是形容宝剑上布满铜锈,逐渐失光彩,失去作用。铜华:指铜花,即生了铜锈。⁶垂纶:即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传说吕尚在渭水垂钓,后遇周文王。后世以垂钓指隐居。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6-167
译文注释
曳(yè)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qǐng),月流烟渚(zhǔ)。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piān)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tuó)鼓¹。谁伴我,醉中舞²。
拖着手杖,独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分裂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像敲打鼍鼓,还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
¹鼻息鸣鼍鼓:指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声如雷之意。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²“谁伴我”二句:用东晋祖逖和刘琨夜半闻鸡同起舞剑的故事。见《晋书·祖逖传》。
十年一梦扬州路¹。倚(yǐ)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lǔ)²。要斩楼兰³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⁴。谩(mán)暗涩(sè)铜华尘土⁵。唤取谪(zhé)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⁶否。风浩荡,欲飞举。
事隔十年好像一场噩梦,走尽了扬州路。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一心怀愁为的是祖国,恨不得一气吞下骄横的胡虏。要用这把三尺的宝剑亲手杀死金的统治者,才不会像王昭君弹出的琵琶怨语那般留下遗恨。让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我请您来评论看看,经过苕溪时,还能允许我们垂纶放钓否?大风浩荡,不停地吹着,我雄心勃发,要乘风飞举。
¹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迫害,收复失地已成梦想。²骄虏:指金人。³要斩楼兰: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的故事。⁴琵琶旧语:用汉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弹琵琶,有乐曲《昭君怨》。琵琶旧语即指此。⁵谩暗涩铜华尘土:叹息当时和议已成定局,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暗涩:是形容宝剑上布满铜锈,逐渐失光彩,失去作用。铜华:指铜花,即生了铜锈。⁶垂纶:即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传说吕尚在渭水垂钓,后遇周文王。后世以垂钓指隐居。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6-167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