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李璟〔五代〕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
注释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玉钩:帘钩之美称。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mù),接天流。
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华书店,2003:7-12
译文注释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玉钩:帘钩之美称。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mù),接天流。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华书店,2003:7-12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
顾夐〔五代〕
原文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帷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译文
注释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tiáo)迢。鸳帷(wéi)罗幌(huǎng)麝(shè)烟销,烛光摇。
寂寥:寂寞空虚。漏迢迢:更漏之声悠长。古时以漏壶滴水计时。鸳帷:绣着鸳鸯的帷帐。罗幌:丝罗床帐。麝烟:焚麝香发出的烟。烟,一作“香”。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xiāo)潇,滴芭蕉。
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潇潇:风雨声,一作“萧萧”。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56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76-477
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58
译文注释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tiáo)迢。鸳帷(wéi)罗幌(huǎng)麝(shè)烟销,烛光摇。
秋夜,深闺弥漫着无聊和空寂,她的思绪犹如远处的更漏声声,嘀嗒地响着,时断时续。夜风吹动筛帐的罗纹如水,帐上的绣鸳鸯似在窃窃私语,烛光轻摇着它孤独的影子,熏炉的香烟正悄悄地散去。
寂寥:寂寞空虚。漏迢迢:更漏之声悠长。古时以漏壶滴水计时。鸳帷:绣着鸳鸯的帷帐。罗幌:丝罗床帐。麝烟:焚麝香发出的烟。烟,一作“香”。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xiāo)潇,滴芭蕉。
心中在把心上的人回忆,他正漫游天涯浪荡无迹,无处得知他的音信,无处去把他寻觅。只听得帘外雨潇潇,如不尽的相思泪,落在芭蕉叶上滴滴。
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潇潇:风雨声,一作“萧萧”。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56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76-477
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58
赏析
这是又一阕抒写独处孤居、思念情人的怨苦情绪的小令。
上片从时间的延续上来写孤独感、思念苦。“漏迢迢”是明写在寂寥的秋夜坐守香闺,只觉夜长迢迢,愁苦绵绵。后两句是暗喻的写法。“鸳帷”应是成双作对共枕同寐之处,可是现今单身只影坐守空房,徒让“麝烟销”。这麝香之烟练绕,本应熏欢情合抱的枕衾的,眼下徒然销尽散去在时间的流逝里;红烛之光原当在情侣携手共入鸳帐时熄灭了的,可是目前挑灯夜候,烛泪低垂,孤影摇晃。处处都暗写孤独,暗写长夜难度。下片从空间上写“无寻处”,那个“玉郎”不知到哪儿去寻花问柳了。空间的阻隔愈大,孤独的寂寥感也就愈深,时间的延续度也愈长,何况现今是“无寻处”,茫茫不知所去。词的结句非常含蓄有致。“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从听觉角度来体现孤独的思念苦,来表现心境。雨打芭蕉,正是滴滴在心头,声声见苦情。同时,满耳雨打芭蕉声,正见出一种寂寥感。此时别无他声是令人更觉寂寥,而雨打芭蕉之声更比无声使人哀苦了。愈静愈孤寂,愈觉思念苦,雨点声声愈增静寂感,心境愈显豁地写出。此词意在言外,以物以景传情,显得委婉缠绵。比起《诉衷情》质朴中略见辛辣味的表现,这个女性似较前一个柔软温顺,尽管她们的痴情是一般的深。
此词的成功之处在于艺术表现的颇具匠心。这首词突破了花间词醉心描摹外形身态的陋习,着意渲染主人公耳闻目见的景物,来突出“她”的心理感受。在这里,作者不在是一个轻薄无聊的旁观者,而是设身处地的在为主人公抒发哀怨,读来也便使人觉得有身临其境之感,无疑,这就很自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除此而外,这首词在结构安排上也颇有引人注目之处。全词按上下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着力刻画,成功地为闺怨主题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上片的秋夜、更漏、麝香烛光,都刻画了时间的漫长难捱;而下片所写的“玉郎”出外游荡不知去向,又把女主人公的愁思置于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这种“上穷碧落下黄泉”与“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组合,往往会有很浅的感染力。
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
魏承班〔五代〕
原文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译文
注释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cuì)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píng)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lǚ)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译文注释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cuì)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翠帘:窗帘。
愁倚锦屏(píng)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lǚ)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雪面:粉面,意为面目白皙。凉月:疑为“良夜”之讹。尽:犹“竞”。为是:因是。
赏析
这首《玉楼春》抒写闺怨,所创设的意境是: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感到“春色恼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全词意境优美,婉丽多姿。
上片写卷帘所见,怨情油然而生。首句用梁间燕语,表现“画堂”“寂寂”,以动写静,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结构上是过渡;后两句是触景伤情:帘外“一庭春色”,本人公感到并不为己所有,故有“恼人”之感;而“满地落花”则又使她想到青春难再!
下片首二句用“愁倚”、“泪滴”写她触景伤精时的容态;结尾二句,点出原由。对月怀人,深为“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全而伤心。
在艺术上,此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意象的装饰性特征。词中的“画堂”、“落花”、“锦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装饰性意象,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是有着鲜明的图案性质的。这些具有图案性质的意象构织出整体的图案。这些意象,并非是词人的兴会所得,而是具有审美抽象性质的意象构织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个体化的、殊相的特征,都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意象。它们缺少随机感兴的鲜活感,但却具有一些可以相互诠释的意味。文学语言的图案化,在晚唐五代词中是最为典型的。因此可以说,此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词的共同特征。
点绛唇·荫绿围红
冯延巳〔五代〕
原文
荫绿围红,
梦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
临水双朱户。
柳径春深,
行到关情处。
颦不语,
意凭风絮,
吹向郎边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渔歌子·晓风清
顾夐〔五代〕
原文
晓风清,幽沼绿,倚栏凝望珍禽浴。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
好摅怀,堪寓目,身闲心静平生足。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
译文
注释
晓风清,幽沼(zhǎo)绿,倚栏凝望珍禽浴。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fù)郁。
好摅(shū)怀,堪寓(yù)目,身闲心静平生足。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
译文注释
晓风清,幽沼(zhǎo)绿,倚栏凝望珍禽浴。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fù)郁。
幽沼绿:深池碧绿。
好摅(shū)怀,堪寓(yù)目,身闲心静平生足。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
好掳怀:便于抒发感情。掳:表达,抒发。堪寓目:值得观赏。寓目:过目。光影促:光阴短促,这里指人生短促。
赏析
菩萨蛮·木棉花映丛祠小
孙光宪〔五代〕
原文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译文
注释
木棉花映丛祠(cí)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qí)赛多。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wēi)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译文注释
木棉花映丛祠(cí)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qí)赛多。
木棉:热带乔木,初春时开花,深红色。丛祠:荒祠野庙。祈:求。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wēi)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茜:草,可做红色染料。茜色即红色。墙:一本作“樯”,桅杆。极浦:远水。
赏析
春光好·花滴露
欧阳炯〔五代〕
原文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风飐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译文
注释
饮处交飞玉斝(jiǎ),游时倒把金鞭。风飐(zhǎn)九衢(qú)榆叶动,簇(cù)青钱。
译文注释
饮处交飞玉斝(jiǎ),游时倒把金鞭。风飐(zhǎn)九衢(qú)榆叶动,簇(cù)青钱。
玉斝:古代酒器。九衢:形容草木枝茎茂密交错。青钱:形容榆叶。
赏析
何满子
孙光宪〔五代〕
原文
冠剑不随君去,江河还共恩深。歌袖半遮眉黛惨,
泪珠旋滴衣襟。惆怅云愁雨怨,断魂何处相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浣溪沙·花渐凋疏不耐风
孙光宪〔五代〕
原文
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重工,堕阶萦藓舞愁红。
腻粉半沾金靥子,残香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
译文
注释
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重工,堕(duò)阶萦(yíng)藓(xiǎn)舞愁红。
腻粉半沾金靥(yè)子,残香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
译文注释
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重工,堕(duò)阶萦(yíng)藓(xiǎn)舞愁红。
不耐风:经不注风吹,汤显沮谓“不耐风”是创新之语句。愁红:指落花。
腻粉半沾金靥(yè)子,残香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
金靥子:黄星靥,古时妇女面部妆饰。蕙心:既指落花之心,又指闺人之心,双关。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