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春雪映早梅
元稹 〔唐代〕
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
积素光逾密,真花节暗催。抟风飘不散,见晛忽偏摧。
郢曲琴空奏,羌音笛自哀。今朝两成咏,翻挟昔人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人往苏州觐其兄
黄滔〔唐代〕
阖闾城外越江头,两地烟涛一叶舟。到日荆枝应便茂,别时珠泪不须流。迎欢酒醒山当枕,咏古诗成月在楼。明日尊前若相问,为言今访赤松游。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崔判官赴归倅
齐己〔唐代〕
白首从颜巷,青袍去佐官。只应微俸禄,聊补旧饥寒。地说丘墟甚,民闻旱歉残。春风吹绮席,宾主醉相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夜归孤山寺却寄卢郎中
许浑〔唐代〕
青山有志路犹赊,心在琴书自忆家。醉别庾楼山色晓,夜归萧寺月光斜。落帆露湿回塘柳,别院风惊满地花。他日此身须报德,莫言空爱旧烟霞。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润州听暮角 / 晚泊润州闻角
李涉〔唐代〕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译文
注释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yuàn)思长。
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全唐诗》校:一作“孤城”。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惊起暮(mù)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
译文注释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yuàn)思长。
号角声在润州的上空回荡,江水茫茫。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
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全唐诗》校:一作“孤城”。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惊起暮(mù)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听到这哀怨的号角声,沙滩上的那群大雁像受惊似的突然飞起,排列成两三行沿海门朝远方飞去。
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
赏析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时在常乐东园,走笔成)
王维〔唐代〕
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领上发未梳,妆头书不卷。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染翰过草圣,赋诗轻子虚。闭门二室下,隐居十年馀。宛是野人野,时从渔父渔。秋风自萧索,五柳高..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